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课时2 高三政治备课组 【网络全覆盖】
【核心再突破】 1.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 (1)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,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,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,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。 (2)与公平背道而驰的两种分配不公: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悬殊。 2.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,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。 3.促进公平的措施 (1)一个制度保证: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,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。 (2)两个重要举措 第一,增加居民收入,着重保护劳动所得,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、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,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。 第二,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。要健全以税收、社会保障、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,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。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,保护合法收入,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调节过高收入,清理规范隐性收入,取缔非法收入,努力缩小城乡、区域、行业收入分配差距。 4.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(1)效率: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,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。 (2)效率与公平的关系: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。一方面,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。另一方面,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。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,二者又存在矛盾。 (3)措施:a.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。b.兼顾效率与公平,既要反对平均主义,也要防止收入悬殊;既要落实分配政策,也要提倡奉献精神;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,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。 【典例示范】 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.9亿元,2009年达到40 288 .2亿元;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。 材料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,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。 2009年,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%,世界平均为58%;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%,世界平均为50%。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,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(a)、图(b)所示。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《经济观察报》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,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。
【巩固练习2】 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 材料一 2013~2016年(一季度)M省民生支出状况
材料二 2016年4月18日,M省财政厅信息显示,一季度,M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148.8亿元,增长11.6%;财政预算支出1 243.9亿元,增长14.9%。在各项支出中,一般支出控制严格,重点支出保障有力,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。全省将财政资金优先安排各类重点、民生项目,相关支出实现快速增长。一季度,全省各类民生项目支出达到了712.5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7.3%;全省教育、文化体育与传媒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0.6%、50.6%、17.2%、111.4%;全省科学技术、节能环保、农业等支出分别增长35.6%、46.4%、35.8%,均高于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,财政支出的公共性、公益性特征越来越明显。 (1)描述材料一所示的经济信息。 (2)结合材料二,运用财政的作用的知识,谈谈你对M省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、公益性的理解。
(编辑:tzezzzz) |